2016年1月23日 星期六

《每週新眼光》2016/01/23

新眼光首頁 線上聖經閱讀 總會網站 訂報退報

2016年 第 1 季 第 05 週 發刊時間:每週六發刊 單位: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

使我看見 

參考經文:路加福音4章21~30節

4:21他就對他們說:「今天,你們所聽見的這段經文已經應驗了。」22大家對他有深刻的印象,對他所說那動人的話大感驚奇。他們說:「這個人不是約瑟的兒子嗎?」23耶穌告訴他們:「無疑地,你們要引用這一句俗語對我說:『醫生啊,治好你自己吧!』你們還要對我說:『我們所聽到你在迦百農做過的事,也該在你自己的家鄉做出來!』」24耶穌又說:「我實在告訴你們,先知在自己的家鄉是從不受人歡迎的。25聽吧,在先知以利亞的時代,以色列中確有許多寡婦。那時,連續三年半天旱無雨,遍地大饑荒。26可是以利亞並沒有奉派去見她們當中任何人,卻只到西頓地方、撒勒法的一個寡婦那裏去。27在先知以利沙的時代,以色列中有許多患痲瘋病的,但是除了敘利亞人乃縵,沒有一個人得到潔淨。」28聽了這話,全會堂的人都怒氣填胸。29大家起來,把他拉到城外,帶他到山崖上(他們的城建造在山上),要把他推下去。30耶穌卻從容地從人群中走出去。

◆你看見什麼?

多數人認為「眼見為憑」,要看見才算數。因此,「看見」這字眼成為人很要緊的經驗。但關於「看見」,我們常會遇到幾個問題,首先是「你看見什麼?」對同一件事,每個人看見的重點並不同。其次是「你看見了嗎?」有很多人明明東西就擺在面前,但就是看不見,因此有句台灣俗語說:「大目新娘沒看著灶。」第三問題是「你看見的就真的存在嗎?」因此,當我們說「看見」時,其實有很多意涵,不單指眼睛看得到的事物。

人一直很依賴眼睛的功能做為生活經驗,例如:看到日頭下山就要休息;看到烏雲密布就曉得將下雨;看到人臉色超臭就要閃邊,免得掃到颱風尾。我們也用「看」來代表內在想法,如「看不開」、「看不順眼」。因此,「看見」一方面提供生活經驗,另一方面也點出人的生命方向。不過,肉體的眼睛看到的外在,卻常矇騙人,使人只見困難而退縮不敢前進,或不見危險就率性而為。人只要眼睛功能正常就能看見,卻不代表能看清生命的一切。往往人的肉眼所見,反而阻礙生命向前,因為人能否看清生命的一切,和肉體的眼睛無關,關鍵在內心的眼睛是否能看得清楚。

◆肉體眼睛的看見

路加福音4章22節描述:「大家對祂有深刻的印象,對祂所說那動人的話大感驚奇。他們說:『這個人不是約瑟的兒子嗎?』」這段經文顯示了一種強烈對比,猶太人一方面對耶穌所說的話印象深刻並感到驚奇;另一方面,他們卻用肉體的眼睛來看這位拿撒勒人耶穌,當下反應就是質疑其身分。耶穌點出家鄉的人並不信祂,甚至輕蔑地要祂行神蹟證明自己的身分。耶穌不禁感嘆:「先知在自己的家鄉是從不受人歡迎的。」

耶穌引用舊約先知以利亞和以利沙的例子,說明他們在家鄉服事時,不被猶太人接納,卻在遠離家鄉之地,使需要的外邦人得幫助。例如,以利亞到西頓、撒勒法的一個寡婦那裡;以利沙則讓敘利亞人乃縵得潔淨。我們看見,得到先知幫助的都是遠離以色列人認為的中心,一是遠離以色列的地域中心──西頓和撒勒法,二是遠離以色列的血緣中心──外邦人乃縵。

◆常勝的將軍,或是上帝的俘虜

今天的經文中,乃縵的故事是列王紀下5章中一段有趣的記載。乃縵是敘利亞王的將軍,上帝曾使用他大勝以色列,所以乃縵在敘利亞王面前成為尊貴。這位常勝將軍必定很有權威,地位崇高;但聖經記載,他卻罹患痲瘋病。後來,乃縵將軍從一個被敘利亞抓來當奴婢的以色列女子口中得知,有個以色列先知能醫治他的病。這個罹患痲瘋病的將軍,只好報告敘利亞王,要去以色列找先知來醫治他。聖經用諷刺筆法敘述,一個常勝將軍被迫相信一個被擄國家女子的話!乃縵必定試盡所有方法都沒用,才願意相信被擄的以色列女子,去求助於一個戰敗國以色列的先知。

當時以色列人相信,有罪的人才會得痲瘋病,而且痲瘋病是嚴重的傳染病,必須隔離。對當時的人而言,痲瘋病幾乎是絕症,因此當敘利亞王寫信給以色列王說:「我打發臣僕乃縵去見你,你接到這信,就要治好他的大痲瘋。」以色列王認為,敘利亞王是想藉機來攻打,因這病無法醫治。

後來,乃縵將軍來到先知以利沙的處所,以利沙卻沒親自見他,只派一個使者對他說:「你去在約旦河中沐浴七回,你就必復原得潔淨。」乃縵聽到這話,勃然大怒說:「大馬士革的河……豈不比以色列的一切水更好嗎?我在那裡沐浴不得潔淨嗎?」於是氣忿忿地轉身去了。幸而乃縵的僕人有智慧地勸說:「先知若吩咐你做一件大事,你豈不做嗎?何況說你去沐浴而得潔淨呢?」乃縵才照著先知的話做,最終得到醫治。

◆有錢的叔叔,或是分享的乞丐

聖經的記載是用一種對比方式,表達人內在的感受和外在的看法。人在乎的往往是看得見的外在身分,上帝看的卻不是外在一切。路加引用這個故事,也使我們思考福音的宣揚、上帝的權柄和我們的態度。當我們成為福音使者時,到底站在什麼角度來領受和宣揚福音呢?

博許(David J. Bosch)是一生致力宣教的宣教師,在他著作中所看到的宣教,不是有錢叔叔去探訪窮親戚,把功克力和零用錢發給姪兒女們,反倒像一個乞丐告訴另一個乞丐哪裡能找到食物。博許認為,宣教若只是一種從外在物質豐富而來的分享行為,也就是在我們的豐富中付出金錢、人力、教導人信仰,這是把有餘的拿出來而已;這種「有錢叔叔」的形象,會毀壞宣教事工的基礎和成果,而且常是等我們有物質的豐富時,才會與人分享。他認為,宣教比較像一個乞丐告訴另一個乞丐,哪裡能找到食物。因為我們同是乞丐,信與未信的不同之處,只在於我們知道哪裡能找到食物,而他們不知道。我們和他們一樣,都需要倚靠食物,而且我們必須與他們分享。簡言之,豐富的救贖恩典是在耶穌基督,而不是在我們身上。

路加描寫:「聽了這話,全會堂的人都怒氣填胸。」耶穌說了這些這話,並不得當時猶太人的喜愛,因為祂指出了他們的盲點,他們心裡的眼睛被遮蓋了,以致看不見耶穌來世上所帶來的福音和拯救。如同博許所說的,宣教是「乞丐的分享」,這也提醒我們之所以能成為福音的使者,並非我們擁有福音,而是我們知道福音的來源是耶穌基督,我們只是分享者罷了。

討論題綱:

1.請分享對我們而言,耶穌基督所帶來福音的意義為何?
2.當我們分享福音時,是因為我們「有」,還是因為我們「經驗」恩典? 

代禱事項:

1.請為所屬教會帶領慕道友事工代禱,願大家能從自身對上主的愛的經驗,帶領尚未信主的親友認識基督信仰!
2.請為左鄰右舍禱告,願我們成為他們認識福音的機會,願教會能以包容與耐心對待他們,更提供一個健康的信仰成長環境。

祈禱文:

愛我們的上主,我們的內心常被許多事矇蔽,以致無法看見。謝謝祢透過真理的啟示,讓我們不再用自己的眼光和價值來看待世事,而能在真理的啟示下,擁有不同的眼光。主啊,懇求祢讓我學習如何在適當時機,向那些需要的人分享福音的好處,因我們曾經深刻經驗祢救贖的恩典。求祢幫助我們,有智慧的眼光來看一生的年日,把握生命的機會,學習用基督的愛,去愛每一個靈魂。奉主耶穌的名求,阿們! 

行動參考方案:

1.讀完《新眼光讀經》後,去看看周圍的人、事和物,感受讀經帶來的新看法,並帶出新的行動。
2.在新的一年立志好好讀完聖經,以真理教導的眼光來看世界。
 

台灣教會公報社版權所有,關於電子報發送有任何疑問,請連絡 epaper@mail.pct.org.tw

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10647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:02-23625282
Copyright 2006 © www.pct.org.tw All Rights Reserved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注意: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