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6月2日 星期六

《每週新眼光》2018/06/02

新眼光首頁 線上聖經閱讀 總會網站 訂報退報

2018年 第 2 季 第 10 週 發刊時間:每週六發刊 單位: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

需要被理解的事 

參考經文:馬可福音2章23節~3章6節

2:23 耶穌當安息日從麥地經過。他門徒行路的時候,掐了麥穗。24 法利賽人對耶穌說:「看哪,他們在安息日為什麼做不可做的事呢?」25 耶穌對他們說:「經上記著大衛和跟從他的人缺乏飢餓之時所做的事,你們沒有念過嗎?26 他當亞比亞他作大祭司的時候,怎麼進了神的殿,吃了陳設餅,又給跟從他的人吃。這餅除了祭司以外,人都不可吃。」27 又對他們說:「安息日是為人設立的,人不是為安息日設立的。28 所以,人子也是安息日的主。」3:1 耶穌又進了會堂,在那裡有一個人枯乾了一隻手。2 眾人窺探耶穌,在安息日醫治不醫治,意思是要控告耶穌。3 耶穌對那枯乾一隻手的人說:「起來,站在當中。」4 又問眾人說:「在安息日行善行惡,救命害命,那樣是可以的呢?」他們都不作聲。5 耶穌怒目周圍看他們,憂愁他們的心剛硬,就對那人說:「伸出手來!」他把手一伸,手就復了原。6 法利賽人出去,同希律一黨的人商議怎樣可以除滅耶穌。

◆必給的關懷

背負著安養母親事務的教會長老阿芳姨,每當疲憊、憂傷時,總是獨自來到禮拜堂跪下禱告。阿芳姨以排灣語lalang nua ku nasi(生命的彩飾),來形容她和弟弟、妹妹的曲折生命。身為大姊的阿芳姨一再地為母親的事站出來,她的憂愁並非因為不信上帝的權能,而是母親突來的意外,使其三姊弟的生活增添重擔。幾十年前,阿芳姨的母親為了新對象,拋棄了年幼的孩子與丈夫,讓父親死前無法諒解,父親家人也不能接受。多年後,一個意外讓母親成為半植物人,不能言語。阿芳姨三姊弟原可名正言順地棄養失職的母親,但母親的狀況卻讓他們心受牽絆。

父親的親人,並不因母親的殘疾而改變立場,仍舊無法接受她。背負母親安養重擔的三姊弟,多麼期待長輩們能理解,讓他們把母親接回照顧。阿芳姨努力尋找方法減輕三姊弟的負荷,在勸不動親人的情況下,她只能在教堂角落向上帝祈求感化親人的心。

◆需要理解的事

讀馬可福音2章23節~3章6節,並不容易進入耶穌的心靈世界。與祂同世代的人,也許更困難進入祂不被理解的苦境。從支持耶穌作為的角度來看,我們很容易接受:法利賽人過於管束人的宗教生活,但外在的管制無法更新其內在本質。我們所知道的耶穌,是成全律法者。但反對耶穌的人,卻控告祂不遵從律法。那些反對耶穌的有力論點是:耶穌和門徒的作為破壞安息日的規定。對他們而言,耶穌的門徒在行經麥田時摘取麥穗充飢之舉,是對遵守條例者的不敬。耶穌則引用舊約大衛進入聖殿,吃了獻給上帝的供餅這段歷史,予以反駁。耶穌一行人在上帝國宣教途中,經常連吃飯時間都沒有,巧遇隨手可得的成熟麥穗,摘取充飢是合乎人性的。耶穌按著對聖父上帝仁慈的理解,認為門徒於安息日以此方式取得食物是合理的。

但反對者一心只想反對耶穌到底,不論事件是否發生在安息日。在他們眼中,耶穌的作為及祂看為對的,就是不對的。從經驗來看,我們很難理解反對者的理由,只因情緒不對,當事者常不清不白地被反對到底。雖然如此,我們仍可由此學習邁向更成熟的信仰,就是只看耶穌看為好的事,不去在意別人的反對。

在我們的信仰團體,也常面對他人的反對。反對,常是因別人的做法他不曾做過,超出其自限的安全範圍,如主日禮拜時間和進行方式不一樣時,反彈聲浪就高漲。另外,耶穌也踩到既得利益者的權益網,因此,找到法源依據是他們對耶穌最有力的反擊。進一步來看,耶穌及門徒並非因摘麥穗止飢而衝擊反對者,因為耶穌的作為早就令他們不悅了。他們隨時注意耶穌的動靜,以便找到遏阻祂行動的機會。果然,這次他們立即發出控告:「神聖的安息日裡,耶穌一行人怎能走超過規定的里程呢?又怎能摘麥穗放入口呢?」他們逮到質疑耶穌的機會:「你看,你的門徒做了在安息日不准做的事!」這嚴重的控告,雖沒有直接定耶穌死罪,但骨子裡就是想把耶穌治死。他們也善用「安息日」引起敬拜者的共鳴:「我們要用觸犯安息日的條例,來修理這走樣的人。」

◆從歷史看見希望

耶穌立即引用眾所皆知的歷史,說:「大衛在需要食物的時候做了什麼事,你們沒有念過嗎?他跟他的隨從餓了,就進上帝的聖殿,吃了獻給上帝的供餅。……根據我們的法律,只有祭司才可以吃這餅;可是大衛自己吃了,又分給他的隨從吃。」為何身為以色列王的大衛沒有被定罪?因為「安息日是為人而設的;人不是為安息日而生的。所以,人子也是安息日的主。」耶穌要這群意圖控告祂的人,想想安息日裡,上帝要的是什麼?不是死守使人受限制的條例,而是思想上帝的慈愛。

耶穌接著進入會堂,並醫治一個手枯萎的人。在神聖的安息日,耶穌的醫治讓這人經歷了令人敬畏的神聖力量,使他枯萎的手能伸直。這得醫治的人,想必日後不斷傳揚這個不一樣的安息日,因為耶穌的同在,令他的苦情被理解,使他告白:「人子耶穌是安息日的主。」這也讓我們明白,安息日的敬拜是和仁慈的上主做連結。再來看當時會堂場景,也讓我們思考,在教會敬拜時,是否深深感受耶穌與我們同在?耶穌也和我們一同面對諸多問題:生活中握有法律詮釋權的人的打壓、團體中存窺探心態者的伺機攻擊……。聖經中的耶穌,常與不被理解的人同在,耶穌的行動撼動著需要被理解、被幫助者的心靈。因此,「耶穌是安息日的主」的福音,就這樣不斷傳遞著。

耶穌治好的是,背負著許多無可奈何的苦情,卻對上帝的信實從未灰心的人。在手已枯萎的事實下,多少人能因上帝沒有醫治,而保有對上帝的信心?也許我們需要被醫治的不只是伸不直的手,還包括需要被理解的苦情,需要受正視的傷痕。另一方面,那些懷著強硬手段的反對者,早已失去仁慈了,耶穌也要我們理解這點,這些心腸剛硬的人,正考驗著我們的生命是否連結於上帝的仁慈。

回到長老阿芳姨的故事,她們所面對的信仰課題,不是對上帝作為的否認,而是尋求理解。對不曾經歷過的人而言,則要以耶穌的作為來看待,站在不被理解者的立場,聽聽他們需要被理解的苦情。

討論題綱:

1.讀了這位手枯萎的人的故事,你如何理解他的苦情?

2.假若教會或我們周邊有像阿芳姨的人,我們如何和他的心靈對話?

 

代禱事項:

1.為長期忍受身心靈不被理解的苦情而枯竭之人禱告。

2.為自己從主耶穌的作為中,得到更多幫助和啟發禱告。

祈禱文:

仁慈的主耶穌,祢醫治了那手枯萎的人,使他的手能夠伸直,使失去力量的手,重新得力,這給我們無限的安慰和信心。求祢幫助我們跟隨祢美好的作為,能體恤有苦情的人,向他們傳揚祢的仁慈。奉主耶穌的聖名求,阿們。

 

行動參考方案:

1.我願意學習成為一個能理解、體恤別人苦情的人。

2.在團契或小組為一些需要關心的人代禱,並付出行動關心他們。

 

台灣教會公報社版權所有,關於電子報發送有任何疑問,請連絡 webmaster@mail.pct.org.tw

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10647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:02-23625282
Copyright 2006 © www.pct.org.tw All Rights Reserved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注意: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