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9月2日 星期三

《每日新眼光》2015/09/02

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新眼光首頁 線上聖經閱讀 訂報退報 友善列印

2015年 09月 02日 發刊時間:每日發刊 單位: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

為了福音的緣故

參考經文:《 哥林多前書9章19~23節》

我為了福音的緣故做這些事,目的是在跟別人分享福音的好處。(哥林多前書9章23節)

畫家梵谷(Vincent Willem van Gogh,1853~1890)1885年有一幅靜物畫作,內容是一本翻開的聖經、燭臺和小說。作家陳韻琳在〈熄滅的蠟燭:梵谷1885畫作「靜物」〉一文中,描述了這幅畫的背後令人感慨的故事。

梵谷的父親是一位牧師,他愛他的父親,也愛天父上帝。他希望自己也能像父親一樣獻身事奉上帝,於是,他到阿姆斯特丹的神學校就讀,後來被差派到博里納日作傳道工作。在梵谷畫作曾記錄他在博里納日的日子,他所牧養的是一群在礦區工作、貧窮而絕望的人。

梵谷全心全意地愛這些貧窮而絕望的人,他融入礦區他們的生活,與他們一同受苦、一同祈禱,跟他們穿一樣的衣服、吃一樣的食物、連說話也一樣。但當時差派梵谷的教會卻認為梵谷這種邋遢、貧寒的模樣,有損神職人員的形象。因此認定梵谷「不適任」傳教的工作。

梵谷雖對教會體制失望,但仍對上帝抱持忠誠的愛,只是無法再信任教會。1885年3月,梵谷的父親過世,他畫下這幅靜物畫,畫中聖經佔了畫面幾乎二分之一,這是上帝在梵谷心目中的份量。在聖經下方,是梵谷深深敬愛的文學家左拉(Emile Zola,1840~1902)的作品《生命的喜悅》(La Joie de vivre)。左拉的文學作品被教會視為醜陋的淫穢之書,大量暴露下層社會的痛苦絕望,以及隨絕望而來的墮落,但梵谷卻敬重左拉。

這幅畫最奧妙的地方是那兩只熄滅的蠟燭。從梵谷對教會、對父親糾結在一起的情感,這兩只熄滅的蠟燭,既是指父親的過世,也是指教會失去見證的現狀。因他知道,教會是怎樣無視於下層社會的痛苦,這種冷漠無疑是信仰的死亡,如同熄滅的蠟燭。

當保羅向哥林多教會表明自己的宣教態度時提到,自己是「自由的人」卻因成為基督的僕人,而甘願作大眾的僕人。為了福音的緣故,更為了與人分享福音的好處,不論是面對猶太人、律法外的人或信心軟弱的人,「在什麼樣的人當中,我就作什麼樣的人;無論用什麼方法,我總要救一些人。」(9章22節)我們似乎聽見,梵谷130年前寂靜的畫作正為21世紀的教會敲響警鐘,提醒教會不要只在乎教會內的事,也要用心在教會以外的社會關懷。



默想:

為了福音的緣故,我願意接納和我不一樣信仰、文化、族群,或是在身心靈軟弱的人嗎?學習了解他們,並與他們分享福音的好處。

祈禱:

父神,赦免我,因我常習慣於安逸的教會生活,卻忽略了自己的宣教使命。幫助我,走進需要的人中,與他們分享信仰的美好。奉主耶穌的名禱告,阿們。

台灣教會公報社版權所有,關於電子報發送有任何疑問,請連絡 epaper@mail.pct.org.tw

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10647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:02-23625282
Copyright 2010 © www.pct.org.tw All Rights Reserved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注意: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。